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概述
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是为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而制定的技术文件,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并批准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施行,是确定计量器具法定地位的技术法规。而国家计量校准规范是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是校准时依据的技术文件。
从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和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的表述可以看出,这两种文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差别。这两种文件都是由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并批准发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计量技术法规。
计量检定规程是全国计量检定机构评定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的依据,也是国家计量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量值统一,实施法定计量管理的技术依据。
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的发布也是国家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推进国家量值统一的行为之一。在国内校准概念尚未获得全面理解、校准手段尚未获得正确利用的条件下,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统一的校准规范,是计量器具管理方法转化的过渡手段。过去所有的计量器具按照检定方法管理,今后将只有特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按照检定方法管理。
当国家没有颁布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或国家计量校准规范时,各省市、行业可以编制相应范围内适用的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校准实验室可以编制本实验室适用的校准规范。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活动,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也就是说,检定是为评定计量器具一般特性和计量性能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确定其是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所以计量检定规程中会规定对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规定检定的环境条件、设备条件、操作方法等内容,以保证检定值的扩展不确定度与相应的计量性能要求相适应。
校准是在规定条件下的一组操作,其第一步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则是用此信息确定由示值获得测量结果的关系,这里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都具有测量不确定度。校准主要是为了获得测量结果与示值之间的关系、示值与计量标准之间的关系。即校准的重点在于测量结果的溯源性。因此校准规范主要规定校准定义中的第一步操作内容,包括校准的计量特性以及校准的环境条件、设备条件和操作方法等内容。
检定规程与校准规范是有关联的。检定规程中规定的计量性能要求是针对相应的计量特性而言的,即检定中的试验项目是评价计量器具计量特性的,计量性能要求是这些计量特性应该满足的要求。当计量特性的误差小于最大允许误差时,该计量特性检定合格。计量特性的检定过程与校准过程是一致的,是确定由测量标准提供的量值与相应示值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计量器具进行校准时,如果有国家计量检定规程,可以参照计量检定规程开展校准,即针对计量检定规程中规定的计量特性,按照检定规程中规定的检定方法进行校准。但是获得校准值的不确定度,需要根据实际的校准条件进行评定。
一个计量器具具有多个计量特性。这些计量特性有些是直接传递量值的计量特性,如量块的长度、砝码的质量等;有些是影响示值与测量结果关系的影响量,如量块的热膨胀系数、砝码的体积等。检定或校准均在参考条件下进行,而使用的环境条件偏离参考条件时,一些影响量会造成计量器具的示值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我们需要通过检定或校准获得影响量参数(相关计量特性的值),在利用这些计量器具时,通过示值计算测量结果。
在编制计量检定规程与计量校准规范的过程中,需要规定检定或校准一组计量特性。选择这个计量特性组合的原则是一样的:选择的计量特性足够多,通过检定或校准规定的计量特性组合,可以获得对计量器具计量性能的正确评价,以及在使用计量器具时通过示值确定测量结果;选择的计量特性尽量少,与计量性能无关的计量特性,对计量性能影响一致的互相包含的计量特性,不选择。
例如,机械台秤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标明被测商品质量的秤砣和滑动秤砣对应的秤杆刻度称量商品的质量。称量质量的示值误差是其关键的计量特性。杠杆两端的长度也是计量特性。但是杠杆两端的长度比例是否准确,可以通过称量一系列标准砝码进行校准。反过来说,使用砝码校准了示值误差,杠杆的长度和比例不需要再校准了,再校准这些计量特性就是冗余的了。
检定规程包括了对计量器具评价的所有信息:计量性能要求、通用要求等内容,在完成检定过程后,可以给出计量器具合格或不合格的结论。而校准规范一般仅规定了需要评价的计量特性和校准方法,不规定计量性能要求。因此校准证书中给出了计量特性的值和不确定度,用户需要将校准证书的内容与自己需要的计量性能要求和通用要求进行比较,判断是否达到适用要求,进行计量确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