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计量知识 >

计量性通用要求

1839系列标准的核心是构建清晰完整的溯源链,将产品所有性能参量按照溯源性要求溯源到被批准的国家或国际标准。构建装备和测量设备性能指标从设计、生产、试验到使用全过程各阶段参数流程图,形成性能指标的量值定义、测量设备的校准、校准设备的检定、溯源到国家标准的完整链条,使装备和测量设备满足计量特性的管理要求,尤其是复杂环境条件下测量的准确性和复杂系统参数的溯源性,最终确保系统运行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标准第一章“目的”:“本标准是所有系统、子系统和设备的校准和测量溯源方法的总要求,本标准中的系统均指系统、分系统和设备。本标准确保系统操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标准规定了从系统级的测量溯源到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或别的测量源头的要求。”标准第二章列出的八份支持性文件均为溯源性文件。

标准第四章“通用要求”,要求设计单位应当确保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对系统和设备完成以下四项内容:①为确保系统正常而精确地运行需测量的所有参数都应当确定下来,即“参数的完整性指标”;②维持系统良好运行所需的校准和测量活动都要完成,并且,这些活动应当在所有相应的系统和子系统级别上完成,同时应当恰当地综合生成总的系统要求,即“参数的系统性指标”;③所有的参数都应迅速可达并易于测量,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测量次数、缩短测量时间,即“测量或校准的便捷性指标”;④所有系统和子系统参数的测量溯源性,即“性能指标的溯源性指标”。

这四项要求实际是系统和设备的计量总要求及其评价指标。提出了系统性能测量与校准的总原则:为确保系统正常而精确地运行需测量的所有参数且所有参数都应迅速可达并易与测量。标准第五章“要求细则”分为四大部分:系统测量参数;机内测试及机内测试设备;系统测试点;测试、测量和诊断设备。

51系统测量参数主要要求确保系统性能条件下的参量的定义与区分。

52机内测试(BIT)及机内测试设备(BITE)主要针对日益广泛使用的“BIT”和“BITE”并没有改变对参数校准的需求,用于定量测量或提供既定激励的“BIT”和“BITE”和其他保障设备一样都需要进行校准。如果没有校准,就不能维护系统的溯源性,超出容差的情况可能不会被发现。不经校准的“BIT”和“BITE”可能会使错误被拒绝的概率提高,从而导致那些好系统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工作,更糟的情况是可能错误接受超出容差的状态出现,从而导致系统在任务尚未完成时却错误地认为任务已经完成。

53系统测试点是对校准测试点提出了几个评价指标。系统测试点应该做到校准对系统的干扰最小、校准对校准人员完全风险最小、校准期间引起设备故障的概率最小、校准效率尽可能的高。

54测试、测量和诊断设备(TMDE)通过541推荐TMDE、542保障TMDE的TMDE和543测量不确定度比的要求提出了构建不间断溯源链的相应要求,并对544自动测试设备(ATE)进行了设计规范。

综上所述,1839系列标准是基于性能保障要求的装备和测量设备的计量性文件,是确保系统性能参数指标一致性和准确性的通用要求。同时还需要满足其使用便捷性和保障快速性等问题,需要从设计之初提出相应计量保障要求以及指标,并为此开展计量性设计的研究。

将作战要求转化为性能和保障指标,是美军“基于性能保障”的基本要求,性能和保障指标应包括装备战备完好性、可用性、响应时间等,这些保障要求始于设计。计量性设计就是研究装备或系统在有限计量保障资源的前提下,如何便捷快速保障其始终处于良好技术状态的一种设计特性。即产品或系统一旦交付使用,如何利用计量资源快速保障其在使用状态中处于良好技术状态。如果我们在设计和制造阶段按照某种计量保障模式进行有效的技术管理,掌握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失准的系统或关键参量等,并及时准确地进行校准,从而保障其处于良好技术状态,这种设计称为计量性设计。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文公开系统 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 监督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