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计量知识 >

《电子天平校验管理》之期间核查周期

在电子天平的使用过程中,期间核查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立、保持和证明设备的计量溯源性;

明确设备测量值与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及不确定度;

提高设备不确定度的可信性;

确定设备性能是否发生变化,该变化可能引起实验室对之前所出具结果的准确性产生怀疑。


我们对不同使用需求和使用频率的天平,有着不一样的性能要求。重要而精密的称量工作,我们需要天平时刻保持高性能,而对粗称又偶尔使用的天平要求却并没有那么高。纵然频繁的进行期间核查可以有效评估和控制称量风险,但大量的核查也加大了实验室的工作量,因此我们需要对天平进行分级管理。有效的评估和调整期间核查的周期不仅能使天平管理更科学,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分配。


设备初始校准周期的确定(CNAS-TRL-004:2017)

实验室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行业法规建议、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此外,实验室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预期使用的程度和频次;

环境条件的影响;

测量所需的不确定度;

最大允许误差;

设备调整(或变化);

被测量的影响;

相同或类似设备汇总或已发布的测量数据。 


周期调整的判定原则(CNAS-TRL-004:2017)

反应调整法是基于风险考虑,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

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

若校准结果超出最大允许误差,则后续校准周期应缩短;

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80%和100%之间,或对校准结果的符合性难以做出判断,则实验室应考虑缩短校准周期或增加期间核查频次,对设备的性能做进一步验证。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文公开系统 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 监督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