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计量知识 >

实验室仪器的设备校准周期是否可以调整

实验室仪器的设备校准周期是可以调整的,但调整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并给出合理的依据。以下是对此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校准周期调整的原则

  1. 科学性和经济性:校准周期的确定应基于科学的方法和经济的考虑,旨在平衡校准成本和测量仪器的准确性。

  2. 设备实际使用情况:校准周期的调整必须基于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使用频率、环境条件、维护保养状况等因素。

  3. 法规和标准:如果实验室申请的是CNAS认可或其他相关认证,还需要参照国内的计量法要求以及国际或国家标准(如ISO/IEC 17025)中的规定。

二、校准周期调整的方法

  1. 反应调整法

    • 简单反应调整:根据设备初始校准后、经一定时间间隔(初始校准周期)的后续校准结果来确定后续校准周期。若校准结果位于最大允许误差的80%内,则后续的校准周期可延长。

    • 增量反应调整:在简单反应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校准周期的调整策略,以适应不同设备的具体需求。

  2. 期间核查法

    • 要求每次试验前或定期使用核查标准对重要参数及关键测量点进行核查。当核查结果未超出最大允许误差,且设备的稳定性较好时,不需要校准;当设备稳定性差,核查结果接近且有超出最大允许误差的趋势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并进行校准。

  3. 定周期法

    • 由具备相关测量经验、设备校准经验或了解其它实验室设备校准周期的人员完成校准周期的确定。可参考计量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所采用的方法和仪器制造商建议等信息。

  4. 统计法

    • 根据测量仪器的结构、预期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相似情况,将测量仪器初步分组,然后统计在规定周期内超差或其他不合格的数目,计算在给定的周期内不合格仪器与合格仪器总数之比。根据统计结果调整校准周期。

  5. 小时时间法

    • 将测量仪器与计时指示器相连,当指示器达到规定值时,将该仪器送回校准。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使用时间可以准确记录的仪器。

  6. 比较法

    • 将每台测量仪器按规定的校准周期进行校准,将校准数据和前几次的校准数据相比。如果连续几个周期的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则可以延长校准周期;如果发现超出允许的范围,则应缩短校准周期。

三、注意事项

  • 盲目的缩短校准周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对测量仪器的寿命、准确度及生产和人力也将带来不利影响。

  • 校准周期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设备的使用频率、环境条件、维护保养状况等。

  • 在调整校准周期时,必须给出合理的依据,并在审核时能够证明其科学性和经济性。

综上所述,实验室仪器的设备校准周期是可以调整的,但调整时必须遵循科学、经济、合理的原则,并结合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和相关法规、标准的要求进行。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文公开系统 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 监督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