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计量知识 >

质量计量的标准化与千克原器的演变

一、质量是衡量万物的基础

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量,是描述物体惯性和引力属性的核心参数。自古以来,质量计量就与贸易、工程、科学实验密切相关。然而,直到近代,质量单位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统一。



二、质量单位的历史沿革

1. 古代的质量标准

各国和地区曾使用不同的质量单位,如中国的“斤两”、欧洲的“磅盎司”等。

质量标准多以实物为基础,如用特定体积的水、金属块作为参考。

2. 公制系统的诞生

1795年法国大革命后提出公制系统,“千克”被定义为1立方分米纯水在最大密度(4℃)时的质量。

1889年第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采用铂铱合金制成的“国际千克原器(IPK)”作为质量基准。



三、千克原器的问题与挑战

1. 实物基准的局限性

IPK及其复制品在保存过程中出现质量漂移现象,导致各国标准之间产生差异。

长期依赖单一实物存在风险,一旦损坏或污染将无法恢复。

2. 对比其他基本单位的独立性

所有其他SI单位(如秒、米、安培等)均已基于自然常数定义,唯独千克仍依赖实物。



四、2019年千克重新定义

1. 普朗克常数法

新定义基于普朗克常数h = 6.62607015×10⁻³⁴ J·s。

利用瓦特天平(Kibble Balance)或X射线晶体密度法(XRCD)测量宏观质量与微观常数之间的关系。

2. 实施过程

世界各国实验室参与验证新方法的一致性。

2019年5月20日正式启用新定义,标志着质量计量进入量子时代。



五、质量计量的技术手段

1. 瓦特天平

通过比较电功率与机械功率,间接测量质量,精度可达十亿分之一。

2. X射线晶体密度法

测量硅球中原子数量和排列密度,从而计算出其总质量。

3. 标准砝码校准

各级实验室使用不同等级的标准砝码进行日常质量测量和校验。



六、质量计量的应用

1. 工业制造

精密零件加工、药物配比、食品包装等都依赖准确的质量计量。

2. 科研实验

化学分析、核反应、天体物理等领域的实验离不开高精度质量测量。

3. 法律与贸易

海关报关、贵金属交易、药品销售等涉及经济利益的场景必须保证质量计量的公正性。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文公开系统 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 监督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