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计量知识 >

生物传感与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精准医疗中的应用

一、引言

生物传感与分子检测技术是推动精准医学、个性化诊疗和疾病早期筛查的关键手段之一。随着微流控芯片、纳米材料、人工智能算法的发展,生物传感器正朝着高灵敏度、便携化、智能化方向演进,广泛应用于传染病诊断、癌症标志物检测、基因测序等领域。


二、生物传感的基本原理与发展历程

生物传感技术基于生物识别元件(如酶、抗体、DNA、细胞)与信号转换器的结合,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定量或定性分析。主要类型包括: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信号;

光学生物传感器:如表面等离子共振(SPR)、荧光探针;

质量敏感型传感器:如石英晶体微天平(QCM);

微流控芯片集成传感器:实现多通道微量样本检测;

纳米材料增强型传感器:如金纳米粒子、碳点、石墨烯等提升灵敏度。


三、核心技术与系统组成

1. 分子识别元件与固定化技术

将抗体、适配体或DNA探针稳定地固定在传感器表面,确保特异性结合。

2. 微纳加工与芯片集成技术

构建微流控芯片平台,实现样本预处理、分离、检测一体化。

3. 信号采集与数据处理模块

包括光电探测器、恒电位仪、图像识别算法等。

4. 智能终端与云端数据管理平台

支持无线传输、远程诊断与大数据分析。


四、典型应用场景

1. 新冠病毒快速抗原/抗体检测

通过免疫层析试纸条或微流控芯片实现10分钟内现场检测。

2. 癌症标志物血液检测

检测CA125、PSA、AFP等蛋白标志物,辅助早期筛查。

3. 基因突变检测与个体化用药指导

如EGFR、KRAS等基因突变检测,为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当前面临的问题包括:

复杂生物样本中干扰物质影响准确性;

传感器稳定性与重复使用性差;

设备成本高限制基层普及率。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

AI辅助数据分析与智能诊断系统;

可穿戴式生物传感器开发;

多参数联合检测平台建设;

标准化检测流程与互操作协议制定;

低成本一次性传感器推广应用。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文公开系统 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 监督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