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温度计量的光伏组件热斑效应检测技术发展与电站运维优化应用
一、引言
光伏组件在运行中因遮挡、破损、PID效应等原因导致局部过热(热斑),不仅降低发电效率,还可能引发封装材料老化、背板开裂甚至起火。通过温度计量手段实现组件级热斑的精准识别与温度量化,是保障电站安全与提升运维效率的核心技术。
二、热斑检测的基本原理
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光伏阵列表面温度分布,在标准辐照度(>700 W/m²)和稳定气象条件下,识别异常高温区域(通常比周围高10–30°C以上),结合EL(电致发光)图像判断内部缺陷类型。
三、核心技术与系统组成
高分辨率红外热像仪
空间分辨率≤50 μm,热灵敏度≤50 mK。
无人机或轨道巡检平台
实现大面积电站快速扫描,支持GPS定位与自动飞行。
热图像分析软件
自动识别热斑、计算温差、生成缺陷等级报告。
与SCADA系统联动模块
将热斑数据与发电功率、电流电压数据融合分析。
四、典型应用场景
大型地面电站定期巡检
快速定位失效组件,指导更换优先级。
屋顶分布式光伏热安全评估
防止建筑火灾风险。
组件出厂前热斑耐久性测试
模拟长期遮挡工况,验证旁路二极管保护能力。
运维策略优化支持
分析热斑发生频率与清洗、除草周期的关系。
五、挑战与未来发展趋势
挑战:
阴天或低辐照条件下检测不可靠;
鸟粪、树叶遮挡造成瞬态热斑,难以区分永久性缺陷;
多组件串联影响电流一致性判断。
未来方向:
发展基于AI的热斑模式识别与根因诊断模型;
推进红外+EL+IV曲线三位一体检测系统;
建立光伏组件热斑严重程度分级国家标准;
实现远程在线热监测与自动告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