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计量知识 >

计量员如何识别并处理“仪表量程与实际工况长期不匹配”问题

部分仪表量程设置过大(如压力表0–10 MPa,实际使用仅0.5–1.0 MPa),导致指针长期处于量程低端,读数精度下降。计量员应主动识别并推动整改。

识别方法:

巡检中观察指针位置:若长期在量程0–25%区间运行,即为“小信号区”;

调取DCS历史趋势,分析常用值范围;

计算实际使用范围占量程比例,<20%即需评估。

风险:

机械式仪表误差增大(如弹簧管灵敏度不足);

数字仪表分辨率浪费,抗干扰能力下降;

易被误判为“无变化”。

处理流程:

出具《仪表量程适用性评估报告》,建议更换合适量程;

与工艺确认新量程覆盖最大可能工况(含波动);

更换后重新校准,更新台账与标识;

对关键点建立“量程利用率”监控指标。

计量员应在新项目设计评审中提前介入,避免“大马拉小车”。

第367篇:计量员对“校准记录未实时填写”的纠正措施

现场存在“事后补记”“集中填写”校准记录的现象,影响数据真实性和可追溯性。计量员必须严格纠正。

常见表现:

多台仪表记录笔迹一致、时间集中;

无现场原始数据单;

校准人无法回忆具体操作细节。

纠正措施:

制度要求:明确“校准记录必须现场实时填写”,禁止事后补录;

过程监督:

随机抽查校准过程,检查原始记录本;

要求每台仪表校准后立即签名;

电子化替代:

推行电子校准系统,自动记录时间、地点、数据;

启用GPS定位与拍照功能防作弊;

处罚机制:

发现虚假记录,视为严重违规,通报考核;

纳入个人计量诚信档案。

计量员应每月开展一次记录真实性专项检查。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全文公开系统 全国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信息公开系统 监督局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